散熱器的種類與散熱原理 |
散熱器的基本原理與種類 眾所周知電子器件的工作溫度直接決定其使用壽命和穩定性,要讓PC各部件的工作溫度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除了保證PC工作環境的溫度在合理範圍內之外,還必須要對其進行散熱處理。而隨著PC計算能力的增強,功耗與散熱問題日益成為不容迴避的問題。一般說來,PC內的熱源大戶包括CPU、主板(南橋、北橋及VRM部分)、顯卡以及其他部件如硬體、光碟機等,它們工作時消耗的電能會有相當一部分轉化為熱量。尤其對CPU而言,如果用戶進行了超頻,其內部元件的發熱量更是不可小覷,要保證其穩定地工作更必須有效地散熱。 熱傳遞的原理與基本方式
學過高中物理都知道,熱傳遞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傳導:物質本身或當物質與物質接觸時,能量的傳遞就被稱為熱傳導,這是最普遍的一種熱傳遞方式,由能量較低的粒子和能量較高的粒子直接接觸碰撞來傳遞能量。相對而言,熱傳導方式局限於固體和液體,因為氣體的分子構成並不是很緊密,它們之間能量的傳遞被稱為熱擴散。
熱傳導的基本公式為「Q=K×A×ΔT/ΔL」。其中Q代表為熱量,也就是熱傳導所產生或傳導的熱量;K為材料的熱傳導係數,熱傳導係數類似比熱,但是又與比熱有一些差別,熱傳導係數與比熱成反比,熱傳導係數越高,其比熱的數值也就越低。舉例說明,純銅的熱傳導係數為396.4,而其比熱則為0.39;公式中A代表傳熱的面積(或是兩物體的接觸面積)、ΔT代表兩端的溫度差;ΔL則是兩端的距離。因此,從公式我們就可以發現,熱量傳遞的大小同熱傳導係數、熱傳熱面積成正比,同距離成反比。熱傳遞係數越高、熱傳遞面積越大,傳輸的距離越短,那麼熱傳導的能量就越高,也就越容易帶走熱量。
第二對流:對流指的是流體(氣體或液體)與固體表面接觸,造成流體從固體表面將熱帶走的熱傳遞方式。
具體應用到實際來看,熱對流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即:自然對流和強制對流。自然對流指的是流體運動,成因是溫度差,溫度高的流體密度較低,因此質量輕,相對就會向上運動。相反地,溫度低的流體,密度高,因此向下運動,這種熱傳遞是因為流體受熱之後,或者說存在溫度差之後,產生了熱傳遞的動力;強制對流則是流體受外在的強制驅動(如風扇帶動的空氣流動),驅動力向什麼地方,流體就向什麼地方運動,因此這種熱對流更有效率和可指向性。
熱對流的公式為「Q=H×A×ΔT」。公式中Q依舊代表熱量,也就是熱對流所帶走的熱量;H為熱對流係數值,A則代表熱對流的有效接觸面積;ΔT代表固體表面與區域流體之間的溫度差。因此熱對流傳遞中,熱量傳遞的數量同熱對流係數、有效接觸面積和溫度差成正比關係;熱對流係數越高、有效接觸面積越大、溫度差越高,所能帶走的熱量也就越多。
第三輻射:熱輻射是一種可以在沒有任何介質的情況下,不需要接觸,就能夠發生熱交換的傳遞方式,也就是說,熱輻射其實就是以波的形式達到熱交換的目的。
既然熱輻射是通過波來進行傳遞的,那麼勢必就會有波長、有頻率。不通過介質傳遞就需要的物體的熱吸收率來決定傳遞的效率了,這裡就存在一個熱輻射係數,其值介於0~1之間,是屬於物體的表面特性,而剛體的熱傳導係數則是物體的材料特性。一般的熱輻射的熱傳導公式為「Q =E×S×F×Δ(Ta-Tb)」。公式中Q代表熱輻射所交換的能力,E是物體表面的熱輻射係數。在實際中,當物質為金屬且表面光潔的情況下,熱輻射係數比較小,而把金屬表面進行處理後(比如著色)其表面熱輻射係數值就會提升。塑料或非金屬類的熱輻射係數值大部分都比較高。S是物體的表面積,F則是輻射熱交換的角度和表面的函數關係,但這裡這個函數比較難以解釋。Δ(Ta-Tb)則是表面a的溫度同表面b之間的溫度差。因此熱輻射係數、物體表面積的大小以及溫度差之間都存在正比關係。
任何散熱器也都會同時使用以上三種熱傳遞方式,只是側重有所不同。以CPU散熱為例,整個熱傳導過程包括4個環節,第一是CPU ,它是熱源產生者,熱由CPU工作不斷地散發出來;第二是底座和散熱片是熱的傳導體,底座與CPU核心緊密接觸的散熱片底座以將熱以傳導的方式傳遞到散熱片;第三是風扇是增加熱傳導和指向熱傳導的媒介,到達散熱片的熱量再通過其他方式如風扇吹動將熱量送走;第四是空氣,這是熱交換的最終流向,要保證有良好的散熱,機箱內部就得有充裕空間和科學的風道。 |
什麽是散熱片:散熱片在電子工程設計的領域中被歸類為“被動性散熱組件”,以導熱性佳、質輕、易加工之金屬(多為鋁或銅,銀則過於昂貴,一般不用)貼附於發熱表面,以複合的熱交換模式來散熱。
如何在鋁盒上鑽洞:只需要去五金行找0.3cm的自攻螺絲即可須注意的是鋁盒要鑽洞之前要用木頭或其他東西墊在鋁盒內喔以免過度施力造成鋁盒變形